說起來我已經賦閒在家一段時間了,雖然真正閒在家裡的時間只有一個月,但距離上一份”正常的”正職工作已經二個半月了。其中的一個半月我協助父親張羅新開張的店,但對於外人來說,等同於沒有工作。親戚朋友們見了面總是會問:「什麼時候要找工作?」就連在父親店裡幫忙的時候,街坊鄰居也會關心的和父親說:「你女兒英文不是很好嗎?待在這裡太可惜了,讓她去找工作吧!」好像多待一天都是罪過似的。
我想起過去一個同事,他跟我說實在很後悔上一個工作結束後立刻就銜接這一個工作,他甚至沒有時間好好思考自己未來的規劃,問他為何找這份工作,他說應徵上就來了;也想起一個同學,她說真後悔大學還沒畢業就匆匆忙忙的找工作,一畢業沒有休息的立即投入職場,只因為聽說外面景氣差工作不好找,而且大家都在投履歷,自己不投好像就不對勁似的。我問他為什麼要進銀行業,他說因為不知道要找什麼工作。
可是你猜怎麼著?上述這兩位朋友當初可是深獲眾人的肯定,說他們積極,年輕人就是要有這樣的態度,辛勤的工作才會招致成功。只有他們自己知道,匆忙找工作的原因大部份是因為”他人”,而不是自己。「因為大家好像都在找工作呀!所以要趕快找才行。」「因為我爸媽他們一直催我呀!」「我也不知道我要做什麼,就隨便找一個行政工作來做吧!」「我雖然好像對金融沒興趣,但是唸財金系只好找金融業吧!」
我並不是說他們這樣哪裡不對,因為我自己曾經也是這樣的”夢遊者”。”夢遊者”是從一本書上看來的有趣說法,我很喜歡這種貼切又恢諧的形容。”夢遊者”就字面上來說,就是一個人會在睡夢之中起身從事一些無意識的行動。這世界上很多人活得像一個夢遊者,許多行為是無意識的,或許是說盲從的跟隨眾人的期盼。這又不得不提起台灣的教育了,在台灣的教育體系下很容易產生這樣一群又一群的夢遊者(也可以說是機器人),我在大學時期修了一門「投資學」的課,興致勃勃的想了解投資是怎麼一回事,可是到頭來考試的評量方式卻是寫出和標準答案一模一樣的答案,少字就會被扣分。我把答案花了一堂課時間全背下來了,最後成績是96分,但是我對投資學仍然一無所知。這樣的教育要怎麼培養獨立思考的人才呢?
說起獨立思考,很遺憾的我直到大學畢業都沒有在學校裡被教導。我認為啟蒙我開始獨立思考的是大四補研究所時認識的一位台大學姐,雖然我後來沒有考上研究所,但我一直認為有幸和她熟稔已經是學費無法比擬的價值了。她過去是台北商專的學生,插班考上了台大財金。她曾跟我說:「做題目的時候,不要以為解答一定是對的,要去質疑妳所看到的答案。」這句話讓那個時候,把題庫解答奉為聖經簡直想把整本背下來的我認真的思考了一番。沒過多久補習班老師上課就說:「外面有在傳學校教授要封殺某幾大補習班的學生,答案看起來都一樣的學生不予錄取。」我的聰明學姐當然考上了台大的研究所。但我並不是說所有台大的學生都懂得獨立思考,畢竟在職場上見過不少名校畢業的高材生連影印都學不會,連基本待人處世的禮貌也不懂,很多時候我都很懷疑他們的學歷是怎麼來的。但我這個學姐是我這一生難得一見的聰明人,我一直都很感念她當時帶給我的一些觀念。
有時候覺得過去的自己就像電影「楚門的世界」裡的楚門一樣,被囚禁在一個受限制的空間裡。台灣教育的標準答案只能創造出標準化一般般的人,所謂的人才卻是要鶴立雞群。而可笑的是,公司要的人才還必須是在各個不同領域學有專精的人,如果學校不能教導我們發掘自己獨特的潛能,那二十世代的我們對於開發自己的潛能這個偉大的志業就必須一肩扛起。如果我們都不自救,又有誰會來救我們呢?
所以不要再管別人怎麼說了,關掉那些吱吱喳喳的開關吧! 重要的是,你對你自己怎麼說? 什麼時候要找工作? 找什麼工作? 沒有人可以決定你在往上跳之前要蹲得多低,沒有人有資格評斷你的人生。 「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的作者說,他的父母會問他何時才要找一個"正常"的工作,而他的回覆是:「我很慶幸我永遠不會。」因為他相信自己在做的事,而且清楚自己在做的事,並不受旁人影響,這樣的人才有資格成為某個領域的人才。我們還年輕,從現在開始,去思考你每一個行為背後的意義,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現在還不遲。